一边是奥运金牌大国,GDP全球第二,民众消费水平不断提高,消费需求不断多样化;一边却是体育产业潜力有待进一步开发。“价值洼地”就成为很多人对我国体育产业的评价。
去年体育总局发布的《体育产业“十二五”规划》称,到“十二五”末期,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将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。体量巨大,但再一思量,4000亿元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.7%。据统计,2010年,美国的体育产业总产值高达4410亿美元,接近GDP的3%,是汽车产业的2倍、影视产业的7倍。
“这说明我国体育产业的价值远远没有被真正挖掘出来”,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林显鹏说。
他认为体育资源没有真正进入市场,除了包括制播分离在内的一系列赛事运作方面的差距外,与体育产业没有得到足够的政策支持密切相关。
虽然与文化产业处于相似的软实力地位,但体育产业受到的重视程度远没有文化产业那么高。2009年颁布的《文化产业振兴规划》,明确了在税收和金融方面都给与巨大支持,而且专门设立了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,促进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。
但政策对体育产业的支持一直不温不火,甚至有些政策还限制了其发展。以保龄球为例,2000年国家税务总局将保龄球营业税由5%调到20%,让保龄球业增加了成本。保龄球之后的发展遭遇了滑铁卢,而且至今都没有恢复。
然而也并不总是坏消息。2010年,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《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》,着重提出:“大力发展体育健身市场。在不断加大投入,加强城乡居民基本体育服务的基础上,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市场,培养群众体育健身意识,引导大众体育消费。”指导意见提出两个很重要的发展方向,一是要注重全民健身,二是要重视大众体育消费这个大市场。
“未来,体育产业能否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之一,还要看政策的支持力度有多大,这也是我最想呼吁的”,林显鹏总结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