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奥运会开幕在即,伦敦所提出的“永续发展”以及后奥运的“遗产管理”概念特别引人关注。伦敦奥委会从各个场馆的设计到活动的宣传、推广等事宜,全都力求“让奥运会留下一份厚重的遗产”,那么,伦敦奥组委怎样规划达成这些目标呢?
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:首先,奥运设施建设与落后城区改造提升相结合,与居民社会生活相结合,提倡建筑改造与材料回收再利用;其次,设立奥运遗产公司为运营主体,积极加入市场运作,自我创造盈利,合理推行奥运场馆的永续经营;再有,在场馆建设时大力推广“可拆卸”和“再利用”,有效控制场馆规模和成本,从而降低后期运营难度。反观国内大型体育场馆,包括奥运场馆,以及国家级、地区级运动会场馆,绝大多数都面临着巨大的后续运营与维护的负担。以“鸟巢”为例,每年的基本运行维护费用达到8000万元,要是考虑未来需由企业自己负担的更新改造支出,每年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近1亿元,加上其他费用,一年成本在2.4亿元人民币左右。“鸟巢”的运营方 预计,按照目前的速度,大约需要30年时间才能收回30亿元的建设成本。
有些专家指出,由于国情、文化、管理体制不同,国外成功经验在国内的运用受到一定的限制。那么退一步讲,除去市场不成熟、管理体制等客观因素,在规划建设初期就没有充分考虑后期运营、维护的问题,一味追求规模,追求豪华,追求现代化,却恰恰忽略了体育场馆更长时期的运营,造成一座座“一次性”场馆,成为一个个沉重的“负担”。